他山之石

当前位置: 首页 > 他山之石 > 正文

立足“三学”,构建和完善“四位一体”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发布日期:2020-03-29    作者:     来源:     点击:

(华中农业大学 教务处处长 江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必须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探索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内涵,基于教育教学规律、人才培养定位和校本实情开展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无疑意义重大。华中农业大学立足学者为本、学生至上、学院主体,坚持一些行之有效的优良传统制度和监控举措,不断完善,逐渐形成了由决策管理体系、质量监控体系、评价激励体系、信息反馈体系构成的“四位一体”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一、基于“三学”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再审视

    (一)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高校内涵发展的重要内容

从教师教学来看,教学工作的主导是教师,学校的各个教学环节都是由教师个体来进行的,教师的教学工作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自身的要求和内在的积极性。从学生学习来看,学生是学习主体,让学生明确要达到什么目标、如何去达到这样目标,每一个环节应该如何去做,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教学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教师和学生如能自觉自愿地按照教学质量管理的要求来做,对于大力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意义重大。

怎样才能真正调动各要素提高教学质量的自身要求与内在积极性呢?关键就在于建立起一种既有激励功能、又有约束功能的运行机制。有了这种机制,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从事每一个教学环节的有关人员都能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工作、应该怎样工作、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建立这种机制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建立起符合校情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立起符合校情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对教学过程实时控制并对教学效果反馈控制,将确保高校培养的人既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又实现个人全面发展,并符合学校特定的需求,将推进高校实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

    (二)从“三学”角度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

    “学者为本、学生至上、学院主体”从教学质量保障的对象和教学质量保障的实施出发,强调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习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质量管理要以学院为主体。

1.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要以学生为本位

教育教学活动受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学校按教育规律办事,就是要尊重学生发展规律和成长规律,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差异,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和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就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

2.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要充分考虑调动教师的主动性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需是全校师生员工尤其是广大教师形成共识,在此基础上制度化,以教学管理文件的形式确定,使每一个教师都知道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自己处于什么地位、有什么具体工作任务、应该如何去做、工作的质量标准是什么,从而使提高教学质量成为广大教师自觉的、共同的行动。

     3.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要基于校本实情并充分考虑学院差异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必须符合校情,同时要考虑各学院的差异和个性。从学校层面来看,首先要建立符合学校实际的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其次要有符合学校实际的信息收集、整理与分析系统,三是要建立符合学校实际的学校内部经常性的教育评估与教学评价制度;四是要有符合校情的反馈与调控方法。从学院层面来看,首先要建立符合学院专业特点的教学规范,其次要建立以生为本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三是要建立学院层面的教学质量监测手段和质量信息反馈机制。

     二、立足“三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探索

     华中农业大学坚持“学者为本、学生至上、学院主体”的管理服务理念,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教学质量标准,强化基层教学组织功能,开展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建立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完善教学工作信息反馈机制,不断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持续推进质量改进。

     (一)遵循规律,建立并完善教学质量标准

     1.制定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

     制定《华中农业大学教师教育教学工作规范》等系列文件。理论教学方面,规定了课程教学大纲、备课、课堂讲授、考试与成绩评定等环节质量标准;实践教学方面,规定实验、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环节质量标准;教学管理方面,规定新办专业建设、优质课程建设、院系本科教学工作评估等标准和规范,涉及到教、学、管各个方面,形成了完整的本科教学质量标准体系。

    2.完善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教育改革发展趋势和行业发展要求,不断更新观念,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定期修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组织专家、行业论证,出台实施意见,对专业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制定原则、专业特色、培养目标、学时学分、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做出规定,2013年增设培养目标实现矩阵,进一步完善了本科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

    (二)突出重点,传承并创新行之有效的质量监控举措

    1.从严把好“四关”

严把入学教育关。抓住入学这一重要节点,对新生入学、新学期学生入学进行重点监控。坚持开学第一周教学秩序检查,确保教学稳定运行。新学期开学前一天,学院领导、教师、班主任、辅导员等下寝室,交心谈心,让学生收心。10余年来,院士、长江学者、教学名师等相继走进学生寝室,与学生拉家常,引导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加强新生导学,通过开学典礼、入学教育、新生军训、《大学生手册》考试等,促进新生了解学校和学院情况,熟悉各项规章制度,做好学习准备,端正学习态度,从入口保障培养质量。

严把上课质量关。坚持领导听课、教学督导、教学检查等制度,对课程质量进行全程监控。对新学期第一次课、新生第一次课等,集中组织听课,对新开设课程要求提供教学大纲等完备的教学文件,并组织试听课和专家论证,开新课、新开课、新生上课均作为领导和教学巡视员听课重点。通过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优质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等,促进教师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严把考试管理关。1994年以来,制定了一系列考试管理规章制度,规范考试命题、评卷、质量评价、考场管理等各个环节。连续24年开展考场管理评估、编发《考场快讯》,坚持执行试卷随机抽查、考场巡视等制度,严肃处理考试违纪,深化考试管理研究与改革。

严把毕业质量关。严格毕业资格审核,对达不到毕业要求的学生根据学分修读情况给予延长学制或结业处理,未达到学分要求的不允许参加毕业答辩。严格毕业论文(设计)组织管理,规范各个环节,制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与教学管理专项评估制度、创新论文(设计)评选制度等,严把出口关。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简报》曾对我校强化管理,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做法进行专题介绍。

2.传承并创新行之有效的举措

坚持领导听课,1990年以来,每学期开学第一天、期中考试前后、重要节假日前后、期末考试前,深入课堂听课,研究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坚持教学督导,1994年以来,学校和各学院(系、部)相继组建教学巡视组,通过听课、调查和座谈等,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有重点地监控和指导教学运行,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坚持教学检查,1983年以来,坚持开展开学第一周教学秩序检查、每学期期中考试前后为期一个月的期中教学检查以及试卷抽查、考场巡视、实习、毕业设计(论文)过程检查等经常性教学检查,保证教学正常运行;坚持全员评教,1984年以来,坚持每学期对教师课程(含实验)教学质量进行学生全员评价,按院(系、部)排序,并向院(系、部)和教师本人反馈,评价结果与教师奖惩、评优评先、晋级晋职、研修等挂钩;坚持教学评奖,1984年以来,在坚持全员评教的基础上,开展教学质量优秀奖评定,1993年起,每2年举行一次全校青年教师讲课竞赛;坚持管理评估,1991年以来坚持每学期开展考场评估,1995年起不定期开展院系教学状态、教学档案、优质课程、教材选用、专业建设等评估评价工作。

(三)统筹管理,完善教学质量保障组织、制度建设

1.健全教学管理组织

建立由校长、主管教学工作副校长、教务处长及学院主管教学副院长,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务部门、学工部门等共同组成的教学管理组织系统。完善各级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强化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制度。建立定期召开年度教学工作会议、教学院长学期专题会议、教务学工战线每月联动会议、教学秘书每周例会等制度,保证教学工作有效运行。充分发挥校院两级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巡视员等在教学工作决策中的宏观指导、论证和咨询作用。

2.发挥基层教学组织功能

依托系、教研室、课程组、教学团队、实验教学中心等115个基层教学组织,以课程建设为纽带,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实行助教制、青年教师导师制、课程(组)负责人制;强化课堂教学规范,实行新开课预讲制和审批制、集体备课制、试卷三审制、集体阅卷制等;彰显基层组织教学功能,定期开展“青年教师讲课竞赛”“名师示范课”“名师讲坛”等系列活动。2011年起,每年开展校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评选,至今共评出21个。《教育部简报》(2012年第138期)专题介绍我校相关做法[3]

3.强化规章制度建设

学校重视教学管理制度建设,不断修订完善。现行的54项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涵盖教学计划与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教学基本建设管理、教学组织与教育研究等四个方面,编印有常规工作时间进度表、办事工作流程图及教师手册、学生手册、教务手册等服务指南,有力保障和服务了教学秩序的稳定与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四)强化质量信息收集、反馈及质量改进

1.实时收集,建设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

依托教务综合管理系统、问卷调查等实时收集教学基本状态数据。2011年开始,结合学院教学工作量化考核,建立教学状态与质量状态数据库,数据信息包括教学中心地位、教学运行、改革与建设、人才培养质量等四个方面内容,具体涉及教授上课率、调课率、教学事故、优秀学生率、考研录取率、学生成果,以及开新课、教师获奖等近30项内容。2015年,利用引进的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系统,组织校内外专家对有毕业生的45个本科专业进行评估。

2.强化反馈,及时解决教学工作问题

构建教学信息采集、分析与反馈系统,包括由教学巡视员、教学信息中心、学生工作信息中心等为主体构成的校内经常性信息反馈网,以毕业生跟踪调查为主的社会人才质量需求信息反馈网,以有关组织和机构进行的专项评价为主的教育质量评价信息反馈网等。1994年建立教学巡视员制度,聘请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离退休老专家、教授担任教学巡视员;1995年建立学生信息员制度,编发《教学信息》《学生工作动态》《教学工作通报》等。积极开展在校大学生学情调查、应届本科毕业生质量调查分析及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完善信息反馈机制和网络信息平台,及时解决教学工作中的问题,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3.奖优扶弱,推进质量改进

加强激励,每年评选和表彰奖励教学质量优秀一等奖、教书育人先进个人等,增设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师德先进个人等,国家教学名师、省级教学名师直接聘为二、三级岗教授,教学效果好的在职务晋升中优先,设立教学型教授岗位,实行优质优酬。加强帮扶,对检查过程中学生反映授课效果不好的课程和老师,学校专门组织领导、专家和教学巡视员等听课,集中诊断、集体研究,帮助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促进老师改进教学质量。多方协同,加强与宣传部、校团委、学生工作处、人事处、计财处、研究生院等多部门合作,齐抓共管,多方协同,营造良好氛围,促进教研相长,从人、财、物各方面提供保障,从教、学、管、服务等各个层面促进教学质量改进。

三、“四位一体”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与成效

(一)形成了“四位一体”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四位一体”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包括决策管理体系、质量监控体系、评价激励体系、信息反馈体系决策管理体系。建立校领导定期调研教学工作制度,校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定期研究教学工作和听取教学工作专题汇报;成立校院两级教学指导委员会,参与重大改革的制定、论证与决策;发挥校、院、系(教研室)三级管理组织作用,有效保证决策执行质量监控体系。包含人员监控(管理干部、教学巡视员、学生信息员等)、制度监控、措施监控(教学检查、教学评估等)三个方面,对教学过程、教学状态、教学资源、教学质量实行动态监控,从严把好入学关、上课关、考试关、毕业关评价激励体系。围绕教、学、管三大主体,不断完善评价激励机制,构建以教师课程教学为重点的教学质量评价、以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以学院教学绩效和管理水平为重点的学院教学管理工作评价体系。信息反馈体系。构建由教学运行状态信息、人才质量社会需求和教学质量评价信息于一体的教学信息采集与反馈系统,及时反馈和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促进教学质量持续提升。

(二)推进了教学质量持续改进

坚持“学者为本,学生至上,学院主体”的管理服务理念,努力构建完善本科教学管理体制机制,向管理要质量。以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为出发点,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增加选修课比例、扩大校内辅修双学位专业、推进学分制改革等;以促进教师成长发展为出发点,坚持青年教师导师制、青年教师讲课竞赛、全员评教,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完善激励竞争机制,调动教师教学主动性与创造性;尊重和发挥学院教学管理的主体作用,完善基层教学组织,开展教学工作基本状态评估,不断推进二级管理,促进院系教学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提高教学管理整体水平。  

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有力的推进了教学的研究、改革、建设、管理,取得了显著成效,得到了教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中央新闻媒体关注和兄弟院校广泛好评。《教育部简报》《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简报》《湖北教育简报》先后10期专题介绍学校教学改革与管理的做法。《光明日报》《文汇报》等多家新闻媒体进行专题报道。学校也多次在全国性、湖北省教学改革研讨会上交流。2000年以来,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12项。在《中国高等教育》《中国高教研究》《中国大学教学》等杂志发表教研论文40余篇。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郑东新区龙子湖北路22号行政楼

河南财政金融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办公室版权所有©2022

最佳分辨率:1920*1080